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来源:四川日报
从单一孵化器到复合生态圈
3月11日,在“牢记嘱托践行使命?奋力推进中国科技城加快发展”首场新闻发布会上,绵阳相关部门坦言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的不足――院所强、高校软、企业弱,创新主体不多,产业化能力较弱……
事实上,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有着丰富的科教创新资源,辖区内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18家国防科研院所,但因创新主体不足,一些科研成果没能“落地开花”。同样,因为创新主体吸纳能力有限,绵阳14所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超过3万人,留在本地发展的仅占30%。
将科技资源转化为创新动能,关键在于创新主体。
□本报记者祖明远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在转化一端,绵阳市高新技术企业仅有272家,只有成都的1/10。规上工业企业建有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的仅占16.6%,低于全国、全省水平,而深圳90%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发明专利都在企业。
显然,中间转化环节的不足,未能将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在本地实现转化,这是绵阳创新主体******的不足。
2013年,绵阳虽然启动了科技创新“孵化器”建设,使绵阳的孵化面积、入孵团队等都位居全省前列,也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二的格局。
但这样还不够。绵阳创新转化的难题在于“高度差”――一方面是国内乃至世界******的尖端科技,一方面是相对不足的产业转化能力。
为此,绵阳着眼于创新转化的生态系统,不断完善从技术到产业的中间环节,通过技术交易、二次研发等,畅通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的过程。由此一系列科技服务平台陆续登场,包括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中国(绵阳)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等。
院军校地深度合作
3月13日,在绵阳科创区的久远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建设工人正在清扫施工便道。从2018年12月27日签署合作协议,该产业园只用了2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即将全面开工。
有别于其他产业园,久远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有着鲜明的科技创新转化色彩――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军转民产业发展平台久远集团投资4亿元打造,不仅将入驻一批军民融合企业总部,还将完善军民融合工程化验证平台,以实现军民融合科技成果二次开发,从而就地转化为产业。
这也是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所提倡的做法――发挥国防院所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其深度参与科技城建设。为此,绵阳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形成了院、军、校、地统一的组织管理体系,以畅通信息对接。
以项目转化为例,绵阳组建了多个工作专班,跟踪更新科研院所可转移转化科技成果项目清单,目前已收集汇总了301个项目,其中可转移转化科技成果项目107个。
同时,绵阳还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每年促成30项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
联系电话:028-87659663 028-85404682 028-85460925 邮箱:cdjz617@126.com
办公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科华街10号四川大学国家高新技术孵化平台609
成都川大技术转移集团有限公司
蜀ICP备11025552号-1
Copyright © 2007-2011 技术支持:成都网络公司-三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