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晓鸣
2017年是成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元年。三年来,成都的独角兽企业从0到6,新经济企业从18万家增至36万家,获得风险投资从40亿元增至520亿元,新经济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一切成绩的取得,来自于三年前成都确立了打造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的奋斗目标,来自于城市决策者对"新经济"作出了更具洞察力和前瞻性的全新定义,来自于成都在全国******成立了新经济委这一专门工作机构。而把战略构想与制度安排转化为切实的城市行动,离不开城市经济连续保持8%左右增速的重大牵引,离不开广大新经济人、组织和企业的开拓创新。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成都已经找到了新时期推动新经济实践的两大基石——场景营城与产品赋能。
大势所趋
在各类技术革命爆发、产业跨界融合创新的背景下,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无人零售、共享出行等具有前沿性、科技感、体验感和创造性的商业机会层出不穷,只有建立起新的应用场景、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才能真正推动制度、技术、模式、业态整合落地。
场景,本意指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通过人物间关系与行动构成的具体画面来展现剧情的发展。场景一词扩展到影视和文化传播业后,成为文本叙事与凸显主题的行为场合和空间关系的代名词。尽管上世纪80年代美国星巴克等企业把这一概念引入商业领域,倡导创造一种温暖的消费归属空间,但归根到底还是想提升品牌的显示度以实现企业利润******化,在福特主义盛行的年代里并未掀起多大的波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新一代通信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业快速崛起,雅虎、亚马逊等早期企业无法撼动各自领域的行业巨头,只能迂回去挖掘相关产业中的利基市场,即具有相似的潜在需求、但相互分割的零散顾客群体;通过建立网络信息沟通场景与交易服务平台,企业得以将碎片化的分散需求整合到一定规模,进而实现规模报酬的递增。由此,体验经济、基于场景的设计、场景化思维等方式逐步成为互联网行业和企业的标准配置。
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将大量涌现。发展新经济由此成为全国各地培育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必然选择;但与依靠工业化与城市化实现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传统做法不同,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更依赖于技术、人才、数据和资本四大要素的有机耦合,过往的招商引资、项目补贴等方式难以奏效。认识新经济,进而把握新经济的发展规律,恰恰成为了城市谋求发展新动能的******障碍。
由此,新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不完全是一种技术现象,而是一种由技术到经济的演进范式、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的生成连接、资本与技术深度黏合、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作用的经济形态。在各类技术革命爆发、产业跨界融合创新的背景下,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无人零售、共享出行等具有前沿性、科技感、体验感和创造性的商业机会层出不穷,只有建立起新的应用场景、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才能真正推动制度、技术、模式、业态整合落地,为新创产品找到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为先进技术找到商业化的应用支点,为城市产业找到转型升级的解决方案,场景构建与产品赋能因此成为一个城市发展新经济的逻辑起点。
内涵丰富
新场景与新产品有着三个层次上的含义:在企业层面,场景是推动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规模化的应用平台。在产业层面,场景是推动新经济活动爆发的生态载体。在城市层面,场景是新时代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空间。
从理论视角来看,新场景与新产品有着三个层次上的含义。在企业层面,场景是推动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规模化的应用平台。只有更好满足目标群体的真实或潜在需求,新创的产品才可能具有远大的市场前景;在产业层面,场景是推动新经济活动爆发的生态载体。只有场景中展示出的技术迭代成为产业组织的技术标准,新产品的涌现才能催生新兴产业爆发性增长与既有产业的升级转型;在城市层面,场景是新时代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空间。只有建立起支持开放包容、创新创造的城市场景与制度环境,才能形成以创新驱动产业经济升级与城市发展转型的澎湃动力。
因此,就城市的管理者而言,做好相应的制度安排与政策配套是一个重要方面,破解政企、产业以及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切实做到以产品赋能新经济发展则尤为关键。城市机会清单正是基于这一判断的实践创新,它以打造城市各级需求的可视化场景为纽带,将城市需求明确为可感知、可视化、可参与的正面清单,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创造新产品、满足新需求的机遇窗口,通过解决新经济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供需对接不佳、有效供给不足、碎片化供给等顽瘴痼疾,推动企业新产品新服务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激发出城市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能。
所以,成都能够在三年前就结合城市资源禀赋,提出围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和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着力打造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推进人力资本协同、推进消费提档升级、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等七大场景,并在产业经济、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等领域相继发布了两批城市机会清单,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公园城市、创新创业、区域合作等数十个应用场景先后发布了1200多条信息,充分反映出城市以"一尊重五统筹"为根本遵循,推动城市经济组织方式变革的决心和担当。
时至今日,成都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位居全国第三,新经济引领下的公园城市进一步彰显优雅时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质。即便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成都造"的核酸检测试剂盒能在1.5小时内快速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等6种呼吸道常见病毒;面对疫情防控、"宅经济"、生鲜电商等需求的快速变化,本地企业迅速研发出红外体温计、"在家即享精品健身房""社区生鲜直通车"等新产品和新服务……
必由之路
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4月1日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城市经济社会秩序,构建新场景与创造新产品无疑是新时期成都增强发展动能的必由之路。
一是持续开放城市级场景。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家自贸试验区、世界文化名城、成都东部新区、成德眉资同城化、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机遇,以未来视野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数字能力,大力推广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安防、智慧社区等优秀产品和解决方案。
二是持续营造产业级场景。以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围绕新制造、新零售、新文创、新供应链等蓝海空间,打造创新应用实验室、未来场景实验室,实施场景示范工程,推广协同研发、无人生产、远程运营、在线服务等新产品新模式落地,加速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和产业配套链同城化。
三是持续培育企业级场景。围绕技术转移、人力协同、资本联动、数据赋能等要素生态培育,建立新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和专业化银行机构,鼓励政企数据平台共建共享共用,大力推广数字文娱、在线教育、智能运动、智慧家居等创新产品和个性服务,加快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努力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更大价值,进一步彰显公园城市品质、生活城市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