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为全面贯彻落实《成都市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在蓉高校院所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密切校地合作,促进在蓉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2014年11月5日,成都市科学技术局与四川大学在蓉共同召开“成都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市政协副主席李铀、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光宪、副校长魏于全、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唐华出席会议。部分在蓉高校科技处负责同志、生物医药企业及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学员代表共约5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李铀、李光宪、魏于全、唐华共同为参加我市和四川大学“联合培养计划”的2009、2010届制药工程硕士毕业生授予了硕士学位。随后,市科技局总工程师李良钰和川大科研院副院长武梅分别代表市科技局和四川大学共同签署了“共建成都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协议。协议约定,成都市科技局将在本年度提供200万元经费与四川大学共同建设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发挥四川大学*********新药研究综合性大平台的创新要素优势,搭建我市生物医药研究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载体,促进校院地在生物医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唐华在推进会总结讲话中详细介绍了我市以“校院地协同创新工程”和“科技人才发展工程”为重点,着力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加快科教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工作情况。她指出,当前,科技与经济全球化不断呈现新特点、新共识,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更加突出,市场成为配置创新要素的根本力量,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高校办学要与产业、企业紧密结合,企业要与创新要素紧密结合,深入开展校院地协同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她表示,市科技局将继续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优化服务流程、方式、方法,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切实服务于科技工作者,全面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成都经济提质升位、城市转型升级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
相关背景介绍:
2011协同创新中心,来源于“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该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体制机制改革,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转变高校创新方式。目前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前沿类)。
“联合培养计划”是为充分发挥相关高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学术和师资优势,加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成都市科技局联合相关高校,实施市校企联合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职博(硕)士计划(以下简称“联合培养计划”),支持我市相关企业选派在职人员攻读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工程博(硕)士学位,科技局给予50%的学费资助。此项工作从2009年开始实施,目前已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5所学校10个专业开展了合作,为成都的企业和产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
联系电话:028-87659663 028-85404682 028-85460925 邮箱:cdjz617@126.com
办公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科华街10号四川大学国家高新技术孵化平台609
成都川大技术转移集团有限公司
蜀ICP备11025552号-1
Copyright © 2007-2011 技术支持:成都网络公司-三以网络